차이나로 중국어
  • 접수상담
  • 성공적인유학
  • 전화중국어

퀵배너1

보도자료차이나로에서 알려드리는 보도자료입니다.
게시글보기
제목 2004天下雜誌-台湾
작성일 2005-01-31 조회수 12842

教育新趨勢主題五十五

傳承:全球化下的教育策略

從根培養自信,向外打開視野

人口是台灣的兩倍,
但韓國去年留學人數卻是台灣的五倍。
大力國際化的同時,
韓國更刻意提高傳統文化在課程中的比例。
「走進全球化世界之前,你要知道自己是誰,」
韓國教育部常務次長徐南洙如此回答。

文/孫珮瑜
原載於天下雜誌313期

就讀漢城成均館大學研究所二年級的王花英,住在學校孔廟旁有六百年歷史的學生宿舍「養賢齋」。與室友兩人擠在一間窄小的房間,屋內簡陋到只有一個書架、一張矮桌子,棉被散在角落。紙門上的糊紙破了個洞,深秋的寒風直接吹了進來C
  和其他四十位住在「養賢齋」的同學,共用外邊一間鐵皮搭成的公廁,學生把兩棵樹間拉上曬衣繩,掛著洗好的牛仔褲。
  「這裡是榮譽學生宿舍,」王花英眼中閃爍著自信,「連同大學三年和研究所一年,我已經在這裡住了快五年了。」
  根據這間韓國排名前五名大學的計分方式,滿分為四.五,唯有前學期每一科成績都拿到四.○以上的學生,才有資格住在「養賢齋」。
  校園的另一端,一棟嶄新的白色建築矗立在山坡。在成均館最大股東三星集團的支持下,直接「進口」了二十五位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史隆商學院教授,在新的商學研究所全部以英語授課,吸引了來自俄羅斯、新加坡、中國大陸等國際學生。

讓傳統與世界並存

  強烈的對比,卻在矛盾中前進共生。「這裡傳統與世界並存,」來自加拿大的成均館博士班學生泰瑞韓德森,一語道出現代韓國教育的特色。
  全球化的潮流並未使韓國人放棄傳統,相反地,傳統禮教落實在韓國教育及生活中,加上政府立法保護,得以代代相傳。
  「韓國比中國更儒家,」《洛杉磯時報》觀察。
  另一方面,尊崇傳統沒有使得韓國人封閉自負。人口比台灣多一倍的韓國,去年到主要國家留學人數有十二萬三千人,是台灣的五倍。一九九九年與二○○三年相比,韓國增加二二%,台灣則下降一二%。
  「韓國人知道有所變,有所不變,」駐韓代表李在方說。
  韓國最著名的私立淑明女子中學,位在漢城最昂貴的江南商業地段,校園圍牆外高樓林立,西裝筆挺的上班族行色匆匆,圍牆內的學生必須學習穿著傳統韓服,修習茶道,由校長安明京親自教授。「學習最基本的禮儀和責任,」安明京說。

更為重視傳統教育

  韓服課的教室有一間廚房,學生和家長一起參加。學生學習將韓服一長一短的繫帶綁成特定的形狀,放在左邊,穿上韓服後,學生要進廚房做菜,呈上請父母品嚐。
  奉茶的時候,學生學會先在每個茶杯都倒一點茶,然後再倒一輪加滿,因為茶會愈泡愈濃;大家開始喝茶的時候,要觀察誰喝完了,隨時補上。
  「從奉茶學會尊重別人,自己穿韓服表示已經長大,要照顧父母,」安明京說。
  即使是反對傳統填鴨教育,走美式體制的創意學校,仍遵循傳統禮教。
  位在漢城江北區的Haja(Haja是Lets do it的意思)創意學校,不想念書的高中生到這裡培養設計、錄音、攝影等第二技能,每一間教室都由學生自己布置,學生可以自由進出學校。
  Haja學校的頒獎典禮,學生上台領獎後,老師也上台,由學生把另一份獎品送給老師,深深一鞠躬,感謝老師的指導。
  其實,全球化使韓國更重視傳統教育。自從八○年代韓國開放出國留學以來,教育部更刻意在課程中提高傳統文化比例。像是在英語課課文介紹韓國文化,美術和音樂課程也加入傳統藝術。
  「走進全球化世界之前,你要知道自己是誰,」韓國教育人力資源部次官補(同台灣教育部常務次長)徐南洙說。
  對傳統的重視不只在課本中,更在各式體驗教學上。

政府帶頭保護文化

  早期曾擔任類似台灣資策會主管,大力推動政府E化,也是韓國最大電腦公司TriGem創辦人李龍兌,平時勤練書法,並且用漢文做詩。
  在兒子赴美攻讀物理學博士前夕,李龍兌要求兒子熟背論語。到了出發的時間,李龍兌卻認為兒子了解不夠深入,要求兒子延遲赴美行程。
  從小學開始,一年一度的秋季校外教學,韓國小學生去的不是遊樂園,而是花一個星期的時間,遊歷各地的名勝古蹟。
  「知道自己從哪裡來,才知道下一步要往哪裡去,」成均館研究生王花英說。
  政府也肩負文化傳承重任。一九六四年起保護傳統技藝大師,給予生活與展覽表演的補助費用,還指定優秀學生,給予獎學金,拜師學習傳承。
近日訪台的韓國宮廷料理師韓福麗,就是政府列名無形文化財第三十八號第三代傳人。
  對傳統文化的深刻體認,凝聚成一股自信,成為韓國全球化的一股推力。在倫敦念國中,現在就讀淑明女中高中部二年級的崔仁海,剛學會了茶道和穿韓服,「我希望未來成為駐英國外交官,告訴他們韓國文化。」
  在梨花大學樂金集團捐助的國際教育大樓裡,秋天的晨光落地長窗照下,四位早到的女學生坐在大廳的咖啡桌旁用英文討論,準備「法律英文」課的小組報告,她們選的題目是「南北韓統一」和「韓國升高的離婚率」,她們畢業後都想當律師或外交官。

學生大舉走向世界

  梨花大學社會系教授金恩美說,韓國的教育要鼓勵學生迎向世界,學生可以在世界移動與工作,也可以去最窮困的國家當義工,成為關心世界與環境的世界公民。
  根據《紐約時報》統計,在世界各地奔走的傳教士中,來自美國的人數排名第一,南韓第二,超過一萬兩千人,人數超越了傳統基督教國家英國。
  韓國最高學府國立漢城大學校長鄭雲燦,在學校歡迎詞上特別用孔子的「有朋從遠方來,不亦樂乎」,突顯韓國儒家特色,吸引外國學生來交流。
  上任兩年,鄭雲燦全力推動海外交流,合作學校從五十四所,增加到七十五所,最近還與耶魯大學完成每年二十五名學生的交換計劃。
  「多樣化很重要,只有多樣、多元,才能有創造力,」鄭校長說,因此學校大力推行老師學生的交換計劃,「我們的目的是從知識的移轉,到知識的創造。」
  語言無疑是走出世界最重要的工具。走在漢城市中心最熱鬧的鍾路區,彩色招牌一個擠一個,這裡是漢城補習班最密集的區域,大部份的學生來這裡加強英文和中文。
  今年八月,由地方政府輔導的韓國第一座「英語村」在漢城西南的安山開幕。漢城市也不落後,「英語村」緊接著在十二月開幕。
  從外觀來看,英語村與一般的西方學校沒有什麼差別,但是內部大有文章。這是一個二十四小時的英語體驗空間,最短期的課程為七天食宿,所有的老師全部來自英語國家。
  學生一走進英語村,彷彿到了國際機場,一排排的入關區,學生必須拿著行李,排隊等著外籍老師扮成的「海關」檢查。牆上貼著美國地圖,上頭寫著「歡迎來到美國」!
  英語村一間間的教室,其實是一間間的「客廳」、「餐廳」、「圖書館」、「郵局」、「銀行」、「商店」、「旅館」、「醫院」等虛擬實境。
  有的外國老師扮演寄宿家庭父母,有的扮演商店店員,小朋友在這樣的環境,二十四小時說英語,了解美國文化。

中文系成第一志願

  當台灣和日本迷「韓流」時,韓國卻引爆「中國熱」。中文勢力在一九九二年南韓與中國大陸建交後萌芽,近年跟著全世界的中國熱持續延燒。去年開始,國立漢城大學中文系的入學成績更取代英語系,成為文組學生第一志願。
  中國大陸公布類似美國TOEFL語言測驗的HSK(漢語水平考試),目前被韓國許多學校與企業採用,也是韓國學生赴大陸留學的跳板。一九九二年韓國第一次舉辦HSK,當時一年舉辦一次,人數急速增加,去年開始更是一年就聯合招考四次HSK。
  根據《洛杉磯時報》,去年約有三萬五千位韓國學生在大陸學中文,人數是二○○○年的兩倍,也是台灣去年赴美留學人數的三.五倍。
  「韓國這幾年最大的變化,就是走進中國,」漢城最大中文補習班Chinaro(中國路)院長賈廣偉說。「中國路」的教室門上貼著「孔孟好學」的春聯,顯然孔孟之道對韓國年輕人仍有吸引力。
  雖然韓國政府對教育支出佔GDP比例低於台灣,也低於OECD國家平均,但是根據十二月OECD公布的國際學生評量,韓國學生在四十多個高收入國家中,無論閱讀、數學、科學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名列前茅。

傳統是根,世界是終
  情況和台灣一樣,或許更甚,韓國死板的填鴨式教育,無論學生、家長、甚至政府,都面臨龐大壓力。
  MBC國際交流部部長宋元根小學六年級的兒子,每天補習到晚上十一點才回家。要上十種不同的補習課程,從美術、音樂、語文、數學,甚至足球,韓國中產家庭要花三○%的費用給孩子補習,他說,「太高了!」
  今年年初,政府試圖禁止晚上十點後的補習課程,但是對這個年產值一一○億美元的惡補行業似乎無能為力。
  在這樣的壓力下,學校仍幫助韓國學生了解:傳統是根,世界是最終目的地。
  「在這裡,我找到一股前進的力量,」坐在「養賢齋」前廊,王花英似乎看到了更遠的地方